LOGO-png

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划分及计量:意义、争议与建议

       一、引言

 

       根据在港交所上市时所披露的招股说明书,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下简称“IFRS”)编制的利润表显示,小米2017年的营业收入为1146亿元,较2016年增长67.5%,但最终却是亏损439亿元,其主要原因是,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按IFRS被分类为金融负债,随着小米2017年业绩快速增长,作为金融负债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相应增加541亿元,从而导致公允价值变动损失541亿元。小米强调,剔除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等因素影响之后实现的经营利润为122亿元。与此同时,小米按照IFRS编制的资产负债表显示,2017年末的股东权益为-1272亿元,但若剔除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等因素的影响,其股东权益则高达343亿元,两者相差1615亿元。

 

       小米在2017年439亿元亏损的基础上,加回541亿元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和9亿元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费用等,并减去57亿元投资公允价值增益净值,得出53.6亿元经调整后的Non-IFRS利润。小米1000亿美元的估值为该Non-IFRS利润53.6亿元的118倍。

 

       利润表上的巨额亏损和资产负债表上股东权益的惊人赤字,与1000亿美元的估值,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逻辑联系?实在令人费解。这一事件引发了学术界和专业界关于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分类,以及金融负债公允价值计量等方面的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的激烈争议。争议的焦点是,类似小米这样的由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被分类为金融负债且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导致的巨额账面亏损和股东权益赤字,是否有悖于经济实质和误导投资者?

 

       二、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划分及计量:意义和争议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所有者权益,又称股东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资产负债表划分清楚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其基本意义就在于反映企业的资本结构状况,也就是资产负债率水平,以便股东、债权人及其他财务报表分析者了解和判断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

 

       三、我们的建议:站在用户角度

 

       无论会计准则的规定多么严谨,也无论会计准则从会计概念、会计原理和会计逻辑角度看多么合理,如果据此产生的财务会计信息难以为用户所理解,不能很好地帮助用户改进其决策,我们就应该思考要么改变会计准则,要么在不改变会计准则的情况下采取某些弥补措施。就小米案例而言,如果说按IFRS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其发行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分类为金融负债并用公允价值计量导致的巨额账面亏损和股东权益赤字令人费解,那么,按美国GAAP来区分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规则将其分类为权益工具(有人这么判断,但也有不确定性),从而避免出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由此导致的巨额账面亏损和股东权益赤字,也同样存在争议。当然,这里的争议不是关于会计结果的难以理解,而是在于按美国GAAP规则较之于按IFRS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区分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更可能将“似股非股”、“似债非债”的金融工具分类为权益工具,这样虽然避免了小米般的会计结果的令人费解,但面临的问题则是,由此导致的资产负债表显示出来的较低负债率是否恰当反映了企业的负债风险?如果负债风险因此被低估或掩盖,后果也不可小视。

 

       请点击下载全文进行阅览。